本文所針對的是一匹溫血馬(溫血馬多用于從初級到專業(yè)級別不等的盛裝舞步和場地障礙比賽),身高約在160—175厘米之間,重達600公斤左右。無論對溫血馬還是小型馬,基本的調(diào)教原則都是一樣的。不過,如果想學以致用,應首先了解以上這些信息,以便模仿練習。 為什么要為馬匹打圈? 打圈是讓馬匹開始習慣與騎手配合工作的第一步。在第一次騎乘之前,年輕的馬匹應在打圈中學會對馴馬師或是騎手產(chǎn)生信任感,并服從其指令。學會了打圈,在日后的深入訓練中,就能校正動作或改善彎曲中的問題。由于騎手錯誤的輔助,馬匹可能會養(yǎng)成一些不良的習慣,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打圈中解決。尤其是馬匹的背部問題更容易在打圈中改善,而不是遺留到騎乘中再去解決。另外,為大病初愈,重新投入訓練的馬匹打圈,也是很有必要的。 如果馬匹打圈打得好,對馴馬師或騎手的聲音和其它輔助都回應的很好,不僅初學者受益匪淺。老騎手的騎坐和姿勢問題也可在打圈中改善。因為在打圈中,騎手可以百分之百用心地關注騎坐問題。因此,打圈同樣受益于已有一定騎乘經(jīng)驗的騎手。 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地方打圈? 打圈的運動范圍應該在14-20平方米左右,周圍環(huán)境應該安靜,這樣馬匹才可以集中注意力。最好不要在通常騎馬的地方進行打圈訓練,以免互相干擾。地面平整,沙土不可以過于深陷。相對于直線騎乘,打圈更容易損傷馬蹄。圈乘四周應有圍欄,不論是可移動的或是固定的。這樣會讓馬匹更容易找到平衡感,而且不能跑脫。大型的馬術學校和馬場都會設有永久性的打圈地點,有些還有頂棚。 打圈應提前做什么樣的準備? 打圈時,應給馬匹配戴打圈肚帶或馬鞍,并帶上水勒。對于年輕且還不會打圈的馬匹,可以在水勒的下面配戴上籠頭,這樣就可以把調(diào)教索固定在籠頭,而不會造成用力拉扯銜鐵。如果考慮讓馬匹開始慢慢適應馬鞍,則可以在馬鞍的上面配戴一條打圈肚帶,以便需要時,使用側(cè)韁。調(diào)教索至少應在7米以上,最好10米長。馬鞭的合適長度以騎手站在圈乘中心,仍能觸碰到馬匹為準。還要準備一些側(cè)韁,長度可以自由調(diào)整,必要時,可以配戴在馬匹的側(cè)面以及扣在銜鐵上。年輕一些的馬匹只有在適應了銜鐵后,才能配戴上側(cè)韁。如果過早使用側(cè)韁,會對馬匹造成一定的傷害,日后改正起來將會很困難。 馴馬師需要怎么做? 一般而言,先從左側(cè)開始打圈。馴馬師先將馬匹拉到圈乘的中心位置,左手拿著調(diào)教索,右手握鞭。面朝馬匹左側(cè)站立。然后,用馬鞭輕輕觸碰馬匹,讓它在小圈上開始慢步,通過不斷放長調(diào)教索,讓圈乘逐圈變大。馴馬師一直站在中心位置上,跟隨馬匹的行走節(jié)奏,或快或慢地移動身體。握著調(diào)教索的手臂應與口銜鐵保持在同一個水平線上,大臂應靠在身體上。調(diào)教索與口銜鐵之間保持一種輕微但穩(wěn)固的接觸。而馬鞭則用來鞭策馬匹一直向前。馬匹稍有松懈時,可以用馬鞭輕輕鞭打內(nèi)側(cè)肘關節(jié)。不能一直用鞭子觸碰著馬匹,不然在需要時,便會失去作用。如果馬匹走著走著,就不在圈乘線上,而是跑進來了,訓練師應甩動調(diào)教索,并用馬鞭指向馬匹的內(nèi)側(cè)肩膀,告訴它要回到圈乘上去。調(diào)教索和馬鞭可以用來確保馬匹一直呆在圈乘上,并告訴它騎手的指令。除了馬鞭,馴馬師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法寶,那就是自己的聲音。訓練有素的馬匹光是聽到馴馬師的聲音,便可以變換步伐。在從慢步變換到快步時,馴馬師可以將馬鞭提起來一些,大聲喊“快步”。再從快步變換到跑步時,馬匹需要在調(diào)教索半減卻的輔助下,先收縮步子。當馬匹的步子收縮后,馴馬師高喊“跑步”,再提起馬鞭,始終保持調(diào)教索與口銜鐵之間的接觸。不要催促馬匹跑步,而是通過收縮動作來完成。開始時會比較困難,但大多數(shù)馬匹會很快掌握的。再從跑步變換到快步,從快步變換到慢步也是同樣的道理,利用聲音輔助,不可以用調(diào)教索硬拽口銜鐵。即便是在換手或是調(diào)整側(cè)韁長度時,在整個打圈過程中,馬匹應始終在圈乘線上。在調(diào)教時,馴馬師不能隨便把馬鞭放在地上,而應該夾放在腋下。因為特別是在年輕馬面前,從地上撿馬鞭可能會非常危險。馴馬師要經(jīng)常換手并要求馬匹變換步伐,有利于提升馬匹背部的柔軟性。 對馬而言,比起讓經(jīng)驗不足的騎手騎在馬背上給它授課,一節(jié)好的打圈課更能讓它受益良多。 文、圖/Philipp Baumgart 編譯/汪亞麗、趙穎 |
©2011-2025 馬術在線 (京ICP備11042383號-3) E-mail:horsemanship@vip.sina.com